后疫情時代這一詞匯的出現是跨時代的,它正在不斷地被賦予新的意義,對于它的解讀將是現在進行時,而非完成時。
這場疫情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,無論個體還是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受到了影響。人們的心態從* 開始的震驚無措、否認形勢的嚴峻、搶 購物資,到聚集力量支持戰“疫”,精力和思維都牢牢被疫情牽引。
但隨著疫情漸明、應激狀態過去后,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內心,“心傷”慢慢浮現,感到沮喪、抑郁,甚至無法面對疫情中的失去。
隨著國 家面對疫情時有效的管理以及疫苗的普及,現在新冠疫情好像已經漸漸的“淡出”我們的視野,街上不帶口罩的人也開始慢慢變多。
但是疫情后,對全人類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,可能要持續10至20年。
而且我們都知道,人在遭受到重大的災難事件之后容易形成“創傷后應激障礙”、抑郁、焦慮等精神疾病,甚至會出現自殘、自殺等危害自身生命*的事情。
國 家開展的一項關于新冠疫情對人們心理健康影響的線上調查,有5萬余名居民參與了該調查。
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的精神心理問題突出,超過1/3的人出現了急性應激狀態(24.4%)、*(29.2%)、焦慮(31.6%)、抑郁(27.9%)等精神心理問題。
作為心理學工作者,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后疫情時代的學生心理學,*時間推出了希望熱線《安心防疫手冊3.6版》。來幫助那些不愿走出舒適圈的學生,滯留“斗爭圈”對抗父母師長的學生,告訴家長、老師如何幫助孩子,教會孩子如何幫助自己。
一、學生角色的封印
疫情結束后叫做疫情后時代,現在仍處疫情中,還沒結束卻已經是后期,稱之為后疫情時代。疫情初起時,學生們剛好放假在家里,回家扮演兒女角色過春節,春節后本當返校,重新拾起【學生角色】上學去,可正值疫情爆發期,所以【該上學而沒去上學】,不是拒學、耍賴、撒潑辣不去上學,是合法的被要求不必上學。
(一)宅男/女角色的啟動
這萬年不遇的機緣,讓每個【學生】合法的翹了課,拒了學,享受【該上學卻不去上學】的實體經驗與心理歷程。不上學也沒功課,沒教室,沒老師,沒同學......哇!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。有的父母盯著“多少看點書”,“多少做些題”,可也不堅持。有的父母更干脆說:“玩吧!”,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,別出門就好”,漫長的疫情,啟動了初當【宅男/女】的初體驗。從來沒這么長日子宅在家,而且還不必上學。
(二)疫情時代的學生角色
疫情中期小區封鎖,孩子們被要求在家里上網課,重新啟動了【新學生角色】。又是學生了,但在家里對著手機、電腦、電視屏幕上課,可以穿家居服,翹著腳,盤著腿,可以躺著、坐著、趴著、晃著、搖著、動來動去、走來走去的,可以邊吃、邊喝、邊玩、邊干點別的事兒,沒老師站在面前,沒同學圍在旁邊,沒教室,也沒上下課鈴聲,父母盯了兩三天,也盯不過四五天,盯了一兩個小時,也盯不了一整天。網上交作業,網上考試,就算掛了,不補了,不考,考壞了…...老師只在群上吼,不會在面前叫,也不會在同學面前丟臉,爸媽說兩句,也不會多堅持…...疫情嘛!
二、疫情時代的半學生角色
這宅男/女+當學生角色的生活模式接續了上一階段,“該上學沒去上學”的“合法拒學”生活模式。這二個模式的漫長生活,破壞了原有的舊的學生角色的規范與期待,引發了兩個狀態。*種狀態,每個孩子都會出現。但有人管得了,另有人管不了,第二種狀態,則不一定會出現,出現了也有強弱的差別。
(一)學生角色常規作息習性的破壞
常規作息是指:固定在什么時候,就去那里干些什么事兒,并且要干到什么標準;干到了會怎樣?干不到位會被怎樣?只要是學生,每天想都不必想這些,照表抄課習以為常就對了!學生不只習慣按表抄課,內心告訴自己,這是想不想都必須做的。這種角色>自我的狀態,讓學生常規作息習慣變成學生常規作息習性。
學生常規作息表的操作,必須成為一種個體與集體的習性,當這【學生角色習性】被破壞后,他就只剩下兒女角色以及一個空蕩蕩地【自我】,因為尚未成年,所以自我的內容:欲望(我想、我要、我喜歡)與嫌惡(我不想、我不要、我不喜歡)也在練習放大,多樣化與實戰之中。但是卻還沒有管理欲望與嫌惡的能力,也同樣在練習成長中。有些孩子后者趕不上前者,就會在家里出現許多偏差行為,故意不去做該做的,又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。兒女角色良好,會發揮調適自己的功能,若兒女角色不良,則火上加油潑向燃燒的自我,此時,不但學生角色習性破碎,連學生角色習慣也破碎了。
(二)偏差行為習性的養成
學生角色常規習性破壞后,取而代之實踐于每日生活中的就是【自我常規習性】。這個習性來自于欲望與嫌惡,且導入于【新學生角色的習性】之中成為主心骨。所以,新學生角色的行為規范與期待,不是相對角色的老師、同學、學校、家長…...要求什么,而是符不符合我的欲望與嫌惡,二者一沖突,一定是【自我>角色】,所以就會【理所當然】、【理直氣壯】出現偏差行為。
偏差行為出現的次數越多,就會養成偏差行為的【習慣】。原來是自我與角色沖突,并贏了角色,才會出現偏差行為。偏差行為習慣養成后,遇到刺激條件或事件或環境時。內心不必經歷【沖突】與【戰勝】的心理歷程,不再是想不想或該不該的斗爭,而是【敢】出現偏差行為?!靖摇康男膽B出現后,偏差行為不再是習慣,而是一個習性。
三、后疫情時代的新學生角色
疫情還沒結束,但三~四個月后正式上學了,孩子們又回到校園當起學生,學生日常作息表如舊,但卻已經不是每個人的習慣與習性,每個學生都遇到二個問題:一是如何重新建制這個【習慣】。二是如何心甘情愿的轉變為【習性】,新學生角色的常規作息習慣與習性,變成每個新學生的兩大功課,有的孩子三兩下心思念頭就轉了回來,有的還辛苦奮斗中,有的還在拼習慣,有的還在拼習性,有的完全無法調適,有的已經高奏凱歌。
(一)*個難處:不愿走出舒適圈
*個難處,在于是否【放得下】既得利益,半學生角色狀態期間,自我獲得了空前的利益與活動空間,學生角色出現了空前的舒緩與破壞與舒緩空間。前者的欲望與嫌惡得以大量滿足,后者的角色行為規范破壞,免除支出大量成本與代價,前者舒適無比,后者輕松無比,兩者造就了半學生角色的【舒適圈】。
許多孩子戀戀不舍,放不下又離不開這舒適圈,就會把新學生角色常規作息,當成自我【嫌惡】的對象,拿來當成抗拒新學生角色的【動力】。有的孩子直接不去上學,甚至用自我傷害手段來達成目的。有的孩子去上學,卻內心痛苦無比,就在學校做出各種偏差行為,或是遇到稍微強烈的學生角色行為要求,就做出激烈的偏差行為,或自我傷害行為。
有的學生,上二三天學,就請二三天假,有的學生上學吵鬧回家卻乖順(因為兒女角色良好),有的學生上學乖順(師生關系良好),回家就吵吵鬧鬧(兒女角色不好)。有的學生不吵不鬧,但無心上學無力學習,開始聽不下,聽不懂課,寫不完、不會寫作業。有的一上學就發作,有的過了個把月才開始沸騰。
但絕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新學生角色的重建。完成的原因有三個:其一是破壞了習慣卻沒破壞習性;其二是良好師生、同學與親子關系,發揮強大的助力;其三是智慧通透(看的清楚,想的明白)能夠知所取舍。
(二)第二個難處:強者的戰魂
第二個難處非常困難,因為已經建構了【敢】的偏差行為習慣與習性。前者的慣性行為會讓孩子破壞客體關系發生沖突,后者的習性會讓孩子擁有【強大的意志力】,而扭曲了自體關系——我敢,我很敢,我什么都敢,沒什么我不敢的。破壞客體關系的慣性行為,讓他在新學生角色時代到處與人發生沖突。然后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沖突事件,以及導致的創傷心理,以及又衍生的偏差行為,以及又招惹來的創傷事件。從上學后,他就現身于【戰斗圈】中。
扭曲自體關系,讓他變得很【強大】,他發現自己,強大到什么都敢。腎上腺素經常的急速或大量分泌,他一直處于興奮狀態,讓自己充滿了去戰斗的動力與能力。整個戰斗中,他是*之師,他自我感覺良好,他自認-I am OK,而他人是Not OK。
有些孩子遇到良師益友或好父母,在戰斗中失敗而覺醒,破除這偏差行為的習慣或習性。但有些孩子陷落在漫長的戰斗中,有的戰斗成拉鋸戰;有的戰斗一直贏,卻非常緩慢;有的戰斗一直輸,但愈輸愈不服氣;有的戰斗走入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的罪行;有的戰斗讓孩子一步步走向人格違常的病態反應。孩子贏了戰斗,會愈陷愈深愈危險。孩子輸了戰斗,卻可能逆反不服而孤注一擲。
孩子敢于破壞客體關系,是因為父母師長代償或免除其成本與代價。孩子敢于燃燒戰魂,是因為父母的家庭權利系統倒錯,以及校級里師生權力系統倒錯。所以心理重建作業的起點,實際上是父母【與老師】對孩子權力與情感系統的重構。戰斗的過程,不是常規沖突的勝敗,或誰聽誰?誰怕不怕誰?而是權力與情感系統重構的歷程。
四、新學生角色的新價值
建立新學生角色對孩子有什么好處或壞處呢?為什么不是重建或復原:舊的學生角色,而說:建立新學生角色呢?分明,兩個角色的作息是一樣的,行為習慣也是一樣的,沒錯。兩個都一樣。但是另一個卻不一樣,新舊學生角色的【習性】不一樣了。這就是:歷經滄海難為水,這更是:見山不是山之后的見山是山。因為,孩子得到了兩種新的能力,讓他的自我產生強大防御力與抗挫力。
(一)走出舒適圈的經驗
半學生時代的舒適圈,是每個學生夢寐以求的幻境。除了一些【勇士們】,拼了小命付出重大成本去沖撞哭鬧,才換來【休學】或每周請兩、三天假的待遇。但這些同學宅在家后,不是變成網癮,就是出現病態反應。有的還出現變態反應傷害自己。作息日夜顛倒,吃飯有一頓沒一頓的,心智變得薄弱,意志變得消沉。父母怕出事,又雙手拱著哄著護著。大部分從此一蹶不振,少部分掙扎返校又挫敗而歸。只有極少部分幸運兒重拾學生角色生活。所以,不是走出舒適圈,而是沒從【舒適圈】墮落【失敗圈】。
有些人是父母師長同學的點撥,看到失敗圈的危機而迷途知返。有些人是自己聰慧,自己從失敗圈中拔腿而出。有些人是支付不了成本代價,退出舒適圈,卻不知僥幸從失敗圈撿回了自己。有些人真的很智慧,在舒適圈中已知自危,開了學就主動走出是舒適圈,努力重建新學生角色的習慣與習性。
不管是怎樣走出舒適圈的,也不論新角色習性是否已經建立完成,重點是【走出舒適圈】的【經驗】。這個經驗會賦予他一種能力——抗拒貪、嗔、癡、迷、戀、癮的能力。這輩子還會遇到許多各式各樣的舒適圈,讓人貪得無厭又陷入嗔、癡、迷、戀,甚至成癮的現象??蛇@次從疫情里,從半學生角色到新學生角色成功的奮斗掙扎與勝利的經驗,卻讓他成有或多或少免疫能力的人。
(二)走出戰斗圈的經驗
偏差行為習慣的戰斗,戰場在家庭與班級,對象是父母與老師。一場又一場的戰況非常慘烈。雙方都會出現創傷心理、創傷生理以及新的偏差行為。每個新學生角色的常規作息,都成為戰斗的原因或焦點。累死身邊親近愛的人。這是父母師長于孩子,在權力系統與情感系統的兩個平臺的戰斗。戰斗中,*不要把【關系】的好壞與存廢當做籌碼或條件,否則哪一方勝了都是敗了。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破壞,家就回不了,學校也會去不了。
偏差行為習性的戰斗,戰場在孩子自己的內心。那個【敢】的意念,一步步發展成【意志】,且【意志力】愈來愈強。這種【扭曲】的意志力,讓孩子強悍的滯留在戰斗圈奮斗。因為戰場在內心的心境,一場又一場的戰斗不論勝敗,都讓人心沸騰而沒有平靜和諧的時刻。
沒走出戰斗圈的孩子,就會在沖突中引爆雙方創傷心理、創傷生理、偏差行為,甚至出現人格違?;蚪箲]狀態。如果情緒暴沖時間太長,還可能出現不同類別神經癥。如果偏差行為太多,就容易擦槍走火出現犯罪行為。走出戰斗圈,其實是走出了【惡夢圈】
只有戰敗,一場又一場的戰敗,徹底的戰敗,他才會走出戰斗圈。不管走出戰斗圈的原因,是輸得起或輸不起,不論日后還想不想翻盤,這孩子都已被自己所賦能—得到了戰敗走出戰斗圈的經驗,這經驗上讓孩子跨齡【超齡】得到【接受失敗】的能力,甚至還出現面對失敗卻不【引以為苦】的能力。有智慧的孩子會自然覺悟這二種能力,有智慧的父母師長會引導孩子體悟這二種能力。沒智慧因緣的孩子,就不知道能在哪場戰斗中覺醒了。
五、后疫情時代的學生預警與援助系統
后疫情時代是從學生開學算起,可學生上學后,各種偏差行為反應與自我傷害反應,卻接連而來,曝光的重大事件,當然是水面上看到的冰山一角,我們*擔心的是:從A:事理不平這個*底層的負向反應開始,踏向→B:人際困擾→C:無解決方案→D:憂思苦惱→E:痛苦絕望→F:冷漠→G:精神困擾→H:對環境負向觀→I:對他人負向觀→J:對自己負向觀→K:深度焦慮→L:對自己他人社會的敵意→M:對生命的敵意→N:家庭責任瓦解→O:生存信念瓦解→P:躁或郁的傾向→Q:活不下去→R:死了算了→S:自殺動機→T:自殺意念→U:目的性自殺→V:自我傷害的沖動→W:自殺計劃與臨終安排→X:立刻自殺→Y:病發失控→Z:自殺行為。
學生的26個負向的心理階梯,到底有多少人踩入第幾級?多少人正朝哪一級移動中?從A反應到J反應,其實還是常態反應,孩子多多少少在此上上下下滯留或移動。大部分在1~3個月都能移轉到正向反應,去建構新學生角色常規習性。但是,從K反應到P反應,孩子就已發出震天雷響的警報聲,急迫須求朋友、師長、父母或*的心理咨詢援助。進入Q反應到W反應的孩子,已經出現自我傷害的危機,更為急迫的須要父母的貼身親密陪伴,以及*的心理*與心理干預援助。X反應至Z反應,則全員立即展開心理干預與生命救援行動。這樣的學生生命預警系統該如何建立呢?
(一)家長的預警篩檢系統
請家長注意孩子以下的行為反應,A~L反應時家長還撐得住幫得上忙,但務必和班主任通個氣,注意下在學校的行為反應。M~P反應時,務必接受心理咨詢,Q~Z反應時,必須強迫對方接受生命危機的心理干預或*。
?A、性子有點變了
?B、脾氣有點變了
?C、說話的次數變少,句子變短了
?D、眼睛不看你了
?E、動作變得焦躁或遲緩
?F、食量改了,大吃或少吃或不吃
?G、睡眠不好
?H、出現平常沒有的極端情緒反應:極強或極弱
?I、纏著你談話或不理人
?J、唉聲嘆氣、全身無力、沒注意力、讀不進書
?K、交不了作業、上不了學
?L、家里待不住
?M、大量玩手機或突然不玩手機
?N、談些亂七八糟聽不懂的話
?O、眉心發黑或表情猙獰
?P、開始拒學
?Q、用死亡字句勒索父母
?R、頻繁與父母發生激烈沖突
?S、出現虐待或攻擊寵物的行為
?T、不洗漱,不換衣服
?U、出現懵懂的不*感:怕這個,怕那個
?V、愈來愈頑固且用強烈手段堅持
?W、變得有氣無力,眼眶發黑,什么都不想干
?X、詢問你們喜歡我?需要我?愛我么?
?Y、敲打自己,傷害自己
?Z、吐露心聲,說想死。
(二)教師的預警篩檢表
老師在課前、課中、課后,學生在下表的反應階段。A~G反應,代表新學生角色適應不良,須要溫和的約談,并給予實質的幫助。H~J反應,代表已經管不住自己,開始用沖突來解決內心矛盾與外在的困境,務必轉介心理老師介入輔導,并會同家長了解家庭狀態。K~P反應,代表有病態或變態【自我傷害】的傾向或經驗了,務必請家長轉介心理*師或精神科醫師介入。
?A、上課開始不認真
?B、作業開始遲交
?C、成績開始下降
?D、開始遲到、早退、請假
?E、開始亂說話或不說話
?F、開始亂發脾氣或完全沒脾氣
?G、常規作息無法完成
?H、故意破壞常規作息
?I、班級中的沖突愈來愈多愈嚴重
?J、家庭沖突升級
?K、向同學說攻擊或報復的語言
?L、向同學說攻擊自己的自我傷害語詞
?M、臉色不對
?N、語言混亂
?O、行動詭異
?P、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
(三)個別學生的預警篩檢表
每個學生可以在心理師的協助下,注意觀察自己在上學后,自己有沒出現以下不良反應:不宜自己填表,應邊填表邊和心理師商談,心理師會依據本表執行,心理咨詢,心理*危機干預或轉介精神科的專業協助。
?A、無法適應新學生角色的常規作息
?B、打從心底排斥新學生角色的常規作息
?C、批評新學生角色常規作息
?D、破壞新學生角色常規作息:遲到、早退、缺課、請假、拖作業…...
?E、攻擊或破壞自己這個學生角色:不認真上課、寫作業、考試…...
?F、攻擊或破壞自己那個家庭角色
?G、攻擊或破壞家庭或學校的相對角色:老師、父母…...
?H、攻擊或破壞學生或家庭的物件或環境
?I、攻擊或破壞自己的自我
?J、腦子一直想些不好的事
?K、心里一直想做不好的事
?L、已經做了些不好的事
?M、想把一些事都搞砸
?N、心情一直郁悶,無法開心
?O、會大哭,大笑,大叫或不說話
?P、吃不下
?Q、睡不著
?R、想和人接近或交流會不舒服
?S、一直想回到半學生角色的生活狀態
?T、覺得自己、別人、學校、家庭、社會…..是不好的
?U、覺得自己是受害者
?V、覺得自己想報復,加害者
?W、想離開學校,不要上學
?X、覺得自己沒用沒有價值,活不下去了
?Y、覺得死了算了
?Z、想傷害自己
六、孩子如何幫助自己
每個孩子都必須知道: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【自我】,以及家庭角色,學校角色與社會角色,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學生,目前不被要求承擔社會角色,所以有時候說話做事的是【自我】,有時候是【家庭角色:兒子或女兒】,有時候是【學校角色:學生】
你在疫情前就有學生常規作息的習慣或習性,這習慣不一定很好,因為摻雜些其他的好或壞習慣,但不管喜不喜歡,多多少少都已成為固定的習性,學生生涯不一定滿意,不一定全力以赴,但尚可接受。
疫情中,【半學生常規作息習慣與習性】浸泡了三個月下來,每天在【舒適圈】其實是個好日子,可上學后面對一個大工程,而且只能自己自覺地悶頭去完成——新學生角色,常規作息習慣與習性。
(一)一個拜托
只能拜托你——小兄弟、小師妹們!請自覺離開舒適圈,好嗎?其實,你離不離開,這舒適圈都已經沒了【消失了,結束了】,你若不離開,其實是留在【被轉移到】——戰斗圈,每天就扛些偏差行為和自己與他人沖突、戰斗,進去了,就很難出來,出來了,也已經不是你要的那個樣子了!
(二)五個任務
請記住,現在你有個任務:一是放棄半學生角色走出【舒適圈】,二是不要誤入【失敗圈】,三是千萬小心別沖進【戰斗圈】,四是全力建造【新學生角色】習慣與習性,五是當你在以上四個努力,遇到挫敗或難以成功時,請先找你同學,同學幫不了忙找老師,老師幫不了忙找父母,父母也幫不了忙就找*,總有人幫得了你的,你的智慧也會適時涌出的,請用以上的話叮嚀自己,也分享給你的同學,加油!
我們致力于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 一責任人!
了解詳情,請微信搜索公眾號“內蒙古維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”。
返回頂部